领先成果|核算基座-组件级电工装备碳足迹因子数据库(CEED)重磅成果在峰会发布

2025-07-09 0
分享到

在全球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核心在于算力基础设施,而双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原材料、元器件、碳排放因子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备程度。这两大领域分别对应着计算与环境的核心技术主线,是我国在应对全球变局、实现战略升级的重要支撑。在1月12日上午召开的“全球领先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交流峰会上,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碳链中心主任吴华成向与会嘉宾汇报碳足迹因子库的研究进展。

“我们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英文缩写为CEED,聚焦于组件级电工装备。”吴华成介绍道。他进一步说明,“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因子库,是解决电工装备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这一难题的关键。”

从国家层面来看,吴华成指出,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碳足迹核算正在向标准化、系统化发展。2023年,六大部委联合提出,要在碳足迹核算领域建立统一的背景数据库,以确保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精准测算。目前,碳足迹因子库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背景数据库,即通用型数据库,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牵头推进;第二,细分领域数据库,涵盖特定行业,如清华大学的天工数据库、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的相关数据库等;第三,组件级数据库,如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主导的电工装备碳足迹因子库。

电工装备行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国民经济的8.5%,且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由于电工装备通常由多个组件组成,每个组件在生产、运输和组装过程中的碳足迹各不相同,这使得精准核算其碳足迹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研究团队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从原材料获取、运输、组件生产、组装、运输、安装使用,到最终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重点针对组件级数据进行优化,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并提供科学依据支撑低碳转型。这种组件级因子库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基于标准化的组件级数据进行精准测算,极大提升了碳足迹核算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的因子库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吴华成举例说明,“比如电表由25种组件组成,企业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无需追溯到原材料层面,而是直接采用组件级因子进行测算。”

项目团队运用智能算法筛选供应链带动效应显著的典型电工装备,调研了50余家大型电工装备生产企业,通过结构解析获取组件、原材料及能耗数据,结合物质流分析明确全生命周期碳排特征,确定关键组件及其碳足迹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多层嵌套链网状数据库模型。同时,采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背景数据库(CAS RCEES2020),并在运输环节联合北京工商大学进行实测,建立不同车型、排量、路况的碳排放模型,从而实现本土化的差异化因子计算。

为了提高碳足迹核算的便捷性,因子库还搭建了一键式核算服务,涵盖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报告生成及后续分析,极大提升了企业使用的便利性。

目前,依据该因子库,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已主导制定20余项标准,包括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数据库采用ILCD国际标准格式,确保数据可无缝对接,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因子库还建立了多维校核体系,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在应用方面,该数据库已运行一年多,能够满足90%典型电工装备的碳足迹核算需求,并已完成20类100余家生产制造商的产品碳足迹测算。

谈及未来推广计划时,吴华成表示:“当前,从全国来看电工装备绿色采购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一定会加快推进。在电工装备碳足迹评价方面,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类产品,由于不同核算机构采用的因子不同,最终碳足迹结果可能相差50%甚至更多,统一的组件级因子库至关重要。”

碳足迹因子库的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突破,更是产业绿色升级的关键一环。统一的因子库将为行业提供清晰透明的数据标准,减少碳足迹测算的偏差,让绿色制造更加科学精准。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吴华成希望电工装备企业,积极使用这一因子库,以提升碳足迹核算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在演讲结束时,他呼吁道:“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电工装备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将携手共进,以数据为基、以创新为翼,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